4 坍落度试验及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
4.1 坍落度试验
4.1.1 本条规定了本方法的适用范围,推荐用于粗骨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40mm、坍落度不小于10mm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的测定。国内外标准及相关资料一致认为坍落度在一定范围对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具有良好的反映能力,BS EN12350-2:2009规定的坍落度试验使用范围为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40mm,坍落度宜为10mm~210mm范围;ASTM C143-2012则规定了坍落度范围宜为15mm~230mm范围。本条规定与原标准的规定一致,与《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011中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等级划分部分内容相协调。此外,当坍落度值较大时,应借助其他试验方法测试混凝土拌合物的其他性能指标,以综合评价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4.1.2 本条规定了坍落度试验所需的设备及应满足的要求。明确了底板的尺寸、厚度、平整度和材质要求。图1分别对比了不同拌合物状态的混凝土试样在钢板、瓷砖地面、不吸水木板和普通水泥地面的坍落度试验结果。
试验基材的吸水程度越大,拌合物坍落度越小,同时试验基材其他性质对大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较小;试验基材对塑性混凝土坍落度影响较小。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拌合物的屈服剪切应力,而与其塑性黏度相关性较低,同时拌合物的屈服剪切应力是由其混凝土配合比决定,故试验基材对其影响对较小。如图1所示,尽管在相同条件下,所选试验基材的光洁度、平整度对拌合物坍落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可控误差范围内,可将该影响忽略不计;试验基材的吸水性比光洁度、平整度对坍落度的影响更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该批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均是大于180mm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完全由拌合物的屈服剪切应力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拌合物的塑性黏度。考虑各底板材质在试验过程中需承受捣棒和铁铲的作用力,钢板更具有耐用性;相应的试验结果也表明,钢板的坍落度值居中,具有较好的试验稳定性,同时足够的刚度能够满足试验操作要求。
4.1.3 本条规定了坍落度试验的试验步骤。提起坍落度筒后,应轻放于混凝土试样旁边,试验过程中应避免外界扰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此外,本标准修订增加了测量坍落度的时间,规定不再继续坍落或坍落时间达30s时测量,对于坍落度变化较慢的混凝土拌合物不再坍落,较难判断,可在坍落时间达30s时测定其坍落度值,增加了试验的可操作性。图2为不同测试时间测定的坍落度结果。
图2结果表明,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在坍落度筒提起30s后,坍落度值达到稳定;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在坍落度筒提起20s后,坍落度值达便达到稳定。在坍落度筒提起后,混凝土拌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克服屈服剪切应力向下坍落。塑性混凝土屈服剪切应力较大,在一定重力条件下,拌合物内部质点移动相对困难,故在坍落度筒提起后较短的时间内便稳定下来。而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的屈服剪切应力相对较小,在拌合物流动过程中,还可能会受拌合物塑性黏度影响,增大坍落度稳定所需的时间。故在坍落度筒提起后,大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的稳定时间大于塑性混凝土。即使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30s的测试结果与最终的坍落度值差值在修约精度要求5mm内,几乎与最终坍落度结果相同,30s测得的坍落度能够代表混凝土拌合物最终坍落度值,而且30s时间的确定有利于缩短试验时间,提高试验效率。
4.1.4 本条修订了坍落度筒提离过程的时间要求:参考BS EN12350-2:20009中2s~5s内完成和ASTM C143-2012中规定5s±2s内完成,而原标准中5s~10s的操作时间过长,反而造成可操作性差。由原标准中5s~10s内完成,修订为3s~7s内完成,不仅缩短试验时间、提高试验效率,而且可操作性更强。
4.1.5 混凝土拌合物发生一边崩坍或剪坏现象,可能由于插捣不均匀或提桶歪斜造成,因此应重新取样进行测定,再次仍出现该现象时,则表明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应记录注明。
4.1.6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测量应精确至1mm,结果表达应修约至5mm。例如,坍落度试验操作中测得坍落度为187mm,则坍落度试验测量结果表达应为185mm。